仅用浏览器完成SpringBoot应用的开发和部署–阿里云平台牛鼻

导读:本篇文章讲解 仅用浏览器完成SpringBoot应用的开发和部署–阿里云平台牛鼻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,欢迎收藏,转发!站点地址:www.bmabk.com

📖摘要


今天分享下 —— 仅用浏览器完成SpringBoot应用的开发和部署–阿里云平台 的一些基本知识,欢迎关注!

欢迎阅读,总结系列:野蛮生长的 uni-app 学习之路

相关文章阿里云云开发平台,让云计算开箱即用


🌂什么是云开发平台

云开发平台,是阿里云面向广大开发者提供的云上研发工作平台,助力研发团队实现工作的在线化(团队在线、环境在线、代码在线、协同在线)以及研发模式 Serverless 化,帮助研发团队实现对行业架构经验及架构服务的高效分享与传播,极致提升研发效率,极致降低研发成本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体验云开发平台的极致特性

  • 0 门槛全云端开发:基于云开发平台提供的基于浏览器的 CloudIDE 以及 CloudIDE 内置的 Node.jsJava 等常见语言环境,省去复杂的配置工作,让您只需要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,直接进入开发状态,打开浏览器就能 0 成本开发部署应用;

  • 统一的团队业务环境:提供统一灵活的团队环境,团队成员随时随地都可以投入开发工作, 也让每一个新人都可以立即投入到新业务开发。全云端的开发环境实现所测即所得、测完即上线的快速交付;

  • 一致的 Serverless 环境:不需要购买和部署传统服务器,通过阿里云 Serverless 产品线提供的服务,您可以在日常、预发、线上等多套环境中使用一致的 Serverless 环境去开发、调试、运行您的应用,真正实现免运维和按调用量付费,大大节省您的综合成本,让您可以更低成本更简单高效地交付客户价值;

  • 本地化的 IDE 特性和体验CloudIDE 支持代码高亮、自动补全、全功能终端等接近本地 IDE 的特性体验,与 VSCode 插件兼容进一步增强使用体验。通过提供的云端代码托管服务,您也可以将代码仓库克隆到本地,继续沿用您之前的本地开发习惯;


✨基础配置

第一步:创建新应用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第二步:选择 “Microservice”,解决方案选择 “Spring Boot 应用迁移方案(SAE)”或 “Spring Boot 应用迁移方案(ASK)”。用迁移方案试试把已经开发好的 Spring Boot 拉进来的场景吧!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第三步:输入 Spring Boot 应用相关的信息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点击“完成”之后,可以在应用列表中看到刚刚完成创建的 hello-world 应用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从上面的卡片元素中,我们可以看到,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创建应用操作,实际上做了非常多的事情,比如:分配环境、创建Git仓库等。


🎉应用开发

在云开发平台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开发:在线开发(浏览器中完成)、线下开发(传统编辑器开发)。


🎉在线开发

点击应用卡片中的“开发部署”,就会进入到下面的云开发页面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左中位置可以看到该项目中已经有的文件(主要一些镜像构建配置、运行脚本和说明文档等)。
\
拿出我们以前的 Spring Boot 样例 demo,拖一个以前写过的Spring Boot应用进来试试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拖入代码之后,根据云开发平台的规范要求,需要对项目组织做一些修改,所以打开 pom.xml,做如下配置修改:

  1. properties 中添加 applicationName 配置,必须要有,不能省略
  2. build 中添加 finalName 配置,必须与 ****applicationName 一致,所以也可以用引用的方式
  3. 配置 spring-boot-maven-plugin 插件,打包格式使用 ZIP 、注意修改应用主类路径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🎆在线测试

在完成了项目的导入之后,我们尝试运行该应用。

  1. 点击底部的“终端”标签
  2. 在命令行中输入:mvn spring-boot:run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  不出意外,终端将输出类似下面的内容,应用成功启动!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3. 但是应用是启动到云平台上,并非本地,我们要如何验证应用提供的接口呢?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点击上面的“预览”按钮,然后在顶部弹出框中输入想要暴露的端口号,比如:8080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    根据提示,按回车之后,右下方会出现是否立即访问的提示,直接点击访问就可以进入到可访问的域名地址(该地址映射到了云平台上的启动地址)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🎃代码提交

在完成了上面的相关开发工作之后,通常我们要关注的就是代码的提交。这时候就可以点击左侧的分支图标,将修改代码进行 commit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然后点击左下方的箭头,将代码 push 进仓库(关于 Git 相关的操作,一开始没摸着头脑,不是很流畅,期待后续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改进)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🎇本地开发

也许你可能觉得目前的在线编辑器还不够强大,比如上面我们就看到对于 pom.xml 都还没有高亮显示。那么这个时候,你也可以选择本地开发模式。只需要在应用卡片中点击“代码仓库”,进入到下面的页面中,将你本地的 ssh 密钥输入保存,然后就可以根据代码仓库将该应用的 Git 仓库拉到本地进行开发了!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提示:可以看到这里的仓库名称是按日期时间来构建的,如果使用在线开发还好,对这块内容不敏感。但是如果想在本地开发,这样的命名对于用户来说就不那么友好,有时候会以为是个临时目录,期待后续会有所改进!


🎄应用部署

在完成了应用开发,本地测试之后,我们要做的就是应用交付与部署。所以,我们接下来试试这个平台的部署功能!

在进行部署之前,我们需要先检查一下当前环境是否具备部署条件。点击应用卡片中的“环境管理”按钮,可以看到如下页面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如果里面有依赖的云服务没有开通,那么就点击立即开通去逐个开通服务,不然后续的部署过程就无法正常完成。

如果你的应用中涉及到一些环境变量的使用,那么继续点击应用卡片中的“应用配置”来设置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如果你的应用需要多人一起开发,那么在“成员管理”中可以用阿里云账号把其他开发者加入进来,他们就也可以跟你一样访问你的应用代码了。

准备就绪,继续正题。继续打开开发部署界面,点击左侧栏第一个按钮,可以看到部署栏弹出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选择好要部署的环境(日常环境、预发环境、线上环境),先选择第一个环境:日常环境,点击部署。

关于环境,这里目测还不能对环境进行添加或修改。还是比较期待对环境有一定的灵活性配置,不论从名称还是环境的数量上,不同的管理风格还是有很多种不同可能的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点击“继续部署”,开始完成整个 CICD 过程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从日志中的日志链接进入,还可以看到当前容器的构建情况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如果出问题,那就点击日志可以看到具体情况,比如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如果你的服务之前都已经开通,项目配置也都没问题,那么就会如下面这样,完成部署。在部署完成后会输出可访问的域名,你可以用它来访问你提供的接口来验证应用是否启动正确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🎈持续部署

上面已经覆盖了 CICD 的基础操作。下面来试一下持续部署(CD)部分的灵活性。

在部署栏中,选择其他环境试试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可以看到有一个特殊的选项:将日常环境发布到预发环境。勾选之后就是把日常环境的镜像部署到预发环境,符合CD的定义,如果不勾选就会重新编译再部署,就又是一次完整的CI + CD过程了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🎋应用下线

下线操作很简单,只需要在对应的应用卡片中找到对应环境的按钮,如果是绿色状态就是服务中,只需要点击一下,就可以开始执行应用的下线操作了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但是,目前下线有时候会碰到比较慢的情况,比如我在卡片中点了下线,卡片中状态已经变为 Offline,但是在开发部署页面中中还无法重新部署,日志显示还在卸载任务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
一些小建议

日志中的环境说明与环境定义匹配不上,建议有统一的描述与说明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xml没有高亮,编辑有点吃力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开始部署之后,没有手工终止的操作,如果操作失误,就只能等着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云开发平台这个新产品使用下来虽然还是有一些感觉不舒服的地方,但是总体使用体验还是能解决不少开发效率问题的,尤其对于独立开发者(协作内容还弱一些)。基本上从开发、测试、上线等我最常用的功能都能够覆盖,同时浏览器中的开发平台挺舒服的,虽然对比 IDEA 还是有很大的功能性差距,但是基础功能已经具备,在开发流程上是没有障碍的。但由于不需要配置运行环境、安装编辑器等优点,开发工作就变得比较轻量化。

另外还有一点小发现,让人有更多的联想。在该平台的菜单中点击右上角的头条,点击 “账号设置”,居然跳到了团队协作软件 Teambition 的阿里云版本:云效协作。所以,之前让我觉得协作功能还比较弱的感受,可能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。这两者的结合,将来就可以从 需求管理、研发管理、运维管理 等一路都打通,但是具体会做成什么样呢?期待这个平台后续给我们展现他们的产品吧!

最后感谢大家耐心观看完毕,留个点赞收藏是您对我最大的鼓励!


🎉最后

  • 更多参考精彩博文请看这里:《陈永佳的博客》

  • 喜欢博主的小伙伴可以加个关注、点个赞哦,持续更新嘿嘿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文章由极客之家整理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mabk.com/index.php/post/97368.html

(0)
小半的头像小半

相关推荐

极客之家——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,欢迎收藏到浏览器,订阅我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