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收发数据中涉及的黏包问题及解决办法

导读:本篇文章讲解 网络收发数据中涉及的黏包问题及解决办法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,欢迎收藏,转发!站点地址:www.bmabk.com

一、什么是黏包:

粘包指的是数据和数据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,导致不能正确读取数据
应用程序无法直接操作硬件,应用程序想要发送数据则必须将数据交给操作系统,而操作系统需要同时为所有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服务,也就意味着,操作系统不可能立马就能将应用程序的数据发送出去,就需要为应用程
序提供一个缓冲区,用于临时存放数据,具体流程如下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,但是会丢数据,不可靠。
意味着: TCP传输数据是可靠的,但是会粘包。

二、用代码说明黏包问题(发送方出现的粘包问题):

服务器端:

from socket import *

# todo 1、创建服务器端socket,SOCK_STREAM:基于TCP协议的
server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
# todo 2、创建目标服务器,绑定一个IP和端口  服务器里面空的字符串代表server_socket绑定这台机器下的任何ip地址
host_port = ('', 8080)
server_socket.bind(host_port)

# todo 3、监听服务器的socket,listen让socket处于被动,这时可以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了
server_socket.listen(5)

# todo 4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,当前函数是线程阻塞的函数,accept返回2个值,第一个:新的socket,第二个是客户端地址。
#  新创建的socket是server_socket中的子socket,只是和当前的客户端(一个客户端)收发数据

new_socket, client_addr = server_socket.accept()

# todo 5、服务器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,recv一般用于TCP协议的结束数据,recvfrom用于UDP
data1 = new_socket.recv(1024)  # 接收1kb的数据
data2 = new_socket.recv(1024)  # 接收1kb的数据

print('第一条数据', data1)
print('第二条数据', data2)

# todo 6、关闭当前客户端的服务
new_socket.close()
# todo 7、整个服务器全部关闭
server_socket.close()

客户端:

from socket import *

# todo 1、创建客户端的socket,SOCK_STREAM:TCP协议
client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
# todo 2、客户端发送连接的请求(不是传输数据的请求,是创建连接的请求)
client_socket.connect(('192.168.1.112', 8080))

# todo 3、发送数据
client_socket.send('hello'.encode('utf-8'))

client_socket.send('zhil'.encode('utf-8'))

# todo 4、关闭客户端套接字
client_socket.close()

启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后
运行结果为

第一条数据 b'hellozhil'
第二条数据 b''

上述运行结果很明显出现了粘包问题
客户端发送了两个数据包,但是在服务器端接受data1的时候,把这两个包的数据全部接受了,这种显现就是黏包。其实如果服务器点代码改成recv(2)也会造成粘(黏)包。客户端发了一段数据,服务端只收了一-小部分,也产生粘包。

三、用代码说明黏包问题(接收方出现的粘包问题):

服务器端:

from socket import *
import time

# 黏包问题:接收方出现的粘包问题
# todo 1、创建服务器端socket,SOCK_STREAM:表示TCP协议
server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
# todo 2、绑定服务器端的ip和协议,空字符串表示server_socket可以绑定当台机器下的任何ip
server_socket.bind(('', 9999))

# todo 3、监听服务器端的socket,listen让socket处于被动,这时可以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
server_socket.listen(5)

# todo 4、当前函数是阻塞的函数,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,accept返回2个值,第一个:新的socket,第二个:客户端地址
new_socket, client_addr = server_socket.accept()
print('连接成功', client_addr)

# todo 5、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
data1 = new_socket.recv(3)  # 第一次没有接收完整
print('第一个数据包', data1.decode('utf-8'))

time.sleep(6)

data2 = new_socket.recv(10)  # 第二次会接收旧数据,然后如果还有空间再接收新数据。第一次没有接收完整,把剩下的数据接收完,
print('第二个数据包', data2.decode('utf-8'))

# todo 6、关闭子socket
new_socket.close()
# todo 7、关闭整个服务器端socket
server_socket.close()

客户端:

from socket import *
import time  # time模块保证客户端发送多个数据包的时候,间隔时间长

# todo 1、创建客户端socket,SOCK_STREAM:表示TCP协议
client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# todo 2、连接目标服务器
client_socket.connect(('192.168.1.112', 9999))
# todo 3、发送数据
client_socket.send('mashibing'.encode('utf-8'))

time.sleep(5)  # 让当前的线程休眠5秒
# todo 第二次发送数据
client_socket.send('laoxiao'.encode('utf-8'))
# todo 4、关闭客户端套接字
client_socket.close()

启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后
运行结果为

连接成功 ('192.168.1.112', 52352)
第一个数据包 mas
第二个数据包 hibinglaox

四、黏包成因:

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:
1、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,不知道一个消息要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。 (服务器端出现黏包)
2、tcp在发送数据少且间隔时间短的数据时,会将几条和并一起发送。(客户端出现黏包)

五、黏包的解决办法

目前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是:为字节流加上一个报头,告诉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,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。用struck将序列化后的数据长度打包成4个字节(4个字节完全够用)。
使用struct模块可以用于将Python的值根据格式符,转换为C语言的结构(byte类型),便于数据流传输。
案例:客户端传送一个文件到服务器端(基于TCP协议),同时要解决黏包问题。
服务器端

from socket import *
import struct  # 打包
import os

server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server.bind(('', 8088))
server.listen(5)

new_socket, addr = server.accept()

f = open(r'D:\服务器.txt', 'wb')

#todo 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包头
header_data = new_socket.recv(4)
# todo size表示数据包的长度
size = struct.unpack('!i', header_data)[0]  # unpack返回的都是一个元组,元组的第一个值就是长度

recv_size = 0  # 已经接收到多长的数据
while recv_size < size:
    data = new_socket.recv(1024)
    recv_size += len(data)  # 接收的字节长度要累加
    f.write(data)
print('服务器端接收完成')

f.close()
new_socket.close()
server.close()

客户端:

from socket import *
import struct  # 打包
import os

client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)
client_socket.connect(('192.168.1.112', 8088))

# 客户端传送文件到服务器 new.mp4
file_path = 'new.txt'
f = open(file_path, 'rb')

# todo 在发送真正的文件数据之前,先准备一个报头
size = os.path.getsize(file_path)  # 文件的字节长度
# todo 创建一个报头,i为4个字节的int。
header = struct.pack('!i', size)  # 接收方会使用struct解包,得到一个int类型的数字
# todo 发送包头
client_socket.send(header)

# todo 发送文件内容
while True:
    data = f.read(1024)  # 每次读取1024字节
    if not data:
        break
    client_socket.send(data)  # 发送给服务器的文件内容

print('客户端上传文件完成')
f.close()
client_socket.close()

执行结果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总结:客户端把数据长度封装成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, 这时服务端就可以指定读取固定大小的内容,不会读取数据的内容,服务端只要根据数据长度再来接收数据内容就好了,所以客户端连续两次发数据(文件) , 不会粘包,因为服务器端每次接收都只接收了本次该接收的数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文章由半码博客整理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mabk.com/index.php/post/74374.html

(0)
小半的头像小半

相关推荐

半码博客——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,欢迎收藏到浏览器,订阅我们!